余式正:退休未敢忘报国、白发无惧攀高峰

时间: 2025-08-18 07:34:35 |   作者: 冶金设备油缸

型号说明

  人物档案:余式正 1937 年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原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劳模、 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社员,现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未来研 究会会员,科技未来分会理事,北京正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简介: 余式正先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从 1959 年参加学校电力系革新大队开始, 从事科研工作已经六十年了,60 年来主要作出了以下的成果:

  1、把不变性原理应用于热工程序控制受关注 1961 年余式正先生毕业分配到钢铁研究院工作。第一年是实习期就承担一项温度程序控制的任务。写成的技术总结报告,以冶金部的名义与朝鲜科学院代表团作技术交流,引起朝鲜科学院代表团的关注,有代表团成员前来请教。

  1964 年该项技术成功用于我国第一台“GY-1 型膨胀议”的温度程序制,1965

  年参加全国仪器仪表展览会后,“GY-1 型膨胀议”的全套技术无偿转让给抚顺红旗仪器厂生产。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的嘉奖。该设备在余式正先生的精心维护下用了十几年,为钢铁研究总院出版专辑做出贡献。

  2、用通/断控制构建AI调节器余式正先生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热工控制工作。处理负责程序控制课题外,环参加高温测试基地的多项温度控制课题。过去一般都采用闭环控制,余式正积累了五十年的经验,创造了用用通/断控制构建AI调节器,调节器能在正常

  工作状态下,计算出外界扰动或者对象特性的变化,调节器及时自动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具有更优越的效果。

  1974 年开始为上钢一厂研制我国第一台热轧 X 射线测厚仪。基本上采用日本东芝 Tosgage306 测厚仪的技术方案。1979 年获冶金部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1982年应太钢五轧厂的聘请验收日本东芝公司的 Tosgage306 测厚仪。发现东芝测厚仪测量精度不合格。因为不是设备的缺陷、而是调试的问题,余式正先生已近解决了同时问题,只要做两次试验就调好了,所以没追究东芝的责任。事后东芝公司专家

  泽田胜先生对他开始的傲慢态度表示道歉,对余先生的指导表示感谢,并透露,在日本三天三夜都测量精度都没有调好。证明我们的技术已超越日本东芝公司。

  该产品还存在偏差指示误差太大的缺陷,后来东芝公司不得不放弃。而他们却把误差从±15%提高到±3.5%。有关技术报告发表在《冶金自动化》上。

  X 射线 年鞍钢要求研制两台冷轧测厚仪。1983 年课题组三个人决心自筹资金,苦战三年,改变面貌。他们利用外厂设备改造的资金加工两台测厚仪,一方面完成外协任务,一方面跑遍全国找用户、让用户试用,回收资金再投入。84 年又加工 4 台,1985 年加工 20 台,这是他们艰苦创业的辉煌时期。三年后 1986 年完成冶金部鉴定,实现了他们当初的誓言。

  余先生在“编余’期间除了为仪表车间开发温度调节仪以外,还自掏腰包开发成功YZ-88智能测温仪,无偿移交仪表车间生产并与冶金部鎢铼热电偶配套获冶 金部科研成果一等奖,奖金 150 元,还获 1990 年国家级新产品称号(图 2)。

  载波通信的重要器件是滤波器,要求开发温度系数达到 1×10-7 的低膨胀合金, 于是研制高精度合金的测试设备━━静电型特性测试仪的任务,就由冶金部军工办和电子部下达给了相关的单位:钢铁研究总院、上海刚研所、北京冶金所、陕西刚研所和南京有线电厂,余式正应邀参加并指导该项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为课题拟定技术方案,采用电场力激发试样作纵向振荡,解决技术问题的讨论,装置能够可

  靠测量到 13 纳米的震动信号,最后的调试和撰写整装置的研究报告,在鉴定会上被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单位放弃该项科研成果,余式正先生个人参与。

  7、电容式智能传感器静电型弹性测试仪研制成功以后,我们得知电容作为传感器具有许多应用。过去,电容式传感器需要交流电源,一般都接成桥式电路,电桥的平衡还受损耗角变化的影响,因此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不多。

  他们把电容式传感器做成差动电容器的形式,并把差动电容器接成振荡器,于是,把传感器变成可用数字和智能处理的模式,根据余式正发现的公式进行运算, 可以派生出各种变形、位移,长度、角度等等新产品。

  1992 年应广西玉林市科技局邀请,完成一项国家科委下达的任务:分时计费电

  1998 年长江三峡工程需要测量液压缸的行程。当时国际上只有德国力士乐公司有此产品,被誉为“液压缸同步技术的革新”。我国没有产品,国外趁机大敲竹杠,人家要和液压缸的活塞杆一起卖,每吨 30 万元。为此首钢液压机械厂提供 1000 元研究经费要求合作研制。我们经过五次试验就成功了,参加在宜昌展出。这是我国的第一套液压缸行程测量装置,在技术报告会上听讲的人爆满。 现在我们又有新的改进:采用电容式传感器,全部数字电路智能运算,可以自动纠

  2000 年我们承接一项人造卫星相关的任务时,发现卫星通信的标准频率有导

  性。为确保卫星通信万无一失,标准频率准备了两套:一套使用,称为“主频”,一

  套备用,称为“备频”,当主频出现故障的时候,备频自动投入。问题就出在这套切

  换装置产生自激振荡,使得输出的标准频率变成自激振荡的频率,导致卫星特性频

  率全部混乱,卫星失联。此前已发生过卫星失联的故障,并没找到真正的原因,

  2002 年北京市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召开,开始做自采暖的煤改电试点。为此,

  我们发明了“空气对流型的节能电暖器”。采用金属薄带作发热体,被业内专家认

  ⑸、独创”拨叉机构”实现不同心轴的同步连接余式正先生在开发高炉用的料位料速仪的时候,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传感器与

  设备连接存在着连接轴不同心的问题。不仅宝钢、首钢没有办法解决,连钢铁设计总院

  也没有解决。当时在津西钢铁厂,有钢铁设计总院设计的高炉的 α、β、γ 的出

  轴与测量的传感器不同心,无法正常使用。厂里发李厂长要求余先生帮忙,余先生

  按拨叉机构设计图纸交给加工,传感器就正常工作。现在拨叉机构作为不同心轴的

  本文的介绍仅仅是应用的一方面,同时它还能应用于生物质气化发电,用于燃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等。下面介绍垃圾处理的创新。

  哪里有人居住,哪里就有垃圾。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需要处理,目的是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简称“三化”。当前垃圾处理的方法有填埋、焚烧和综合利用三种。垃圾填埋占用土地、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宜推广已经达成共识,无需赘述;垃圾焚烧不可避免会产生二噁英。二噁英号称天下第一毒,它的毒性是砒霜的 900 倍、的 300 倍。并且,二噁英一旦生成以后并没有远,最后返回地面,构成对人们

  身体健康的严重威胁,受到群众的强烈反对;垃圾综合利用设想垃圾从垃圾桶收集回来以后,通过垃圾分选系统,把垃圾分成饲料、堆肥、塑料、纸类、金属、玻璃和其他垃圾等七类。其出发点首先是垃圾不用焚烧,能够尽可能的防止二噁英的产生;其次是垃圾能够“物尽其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碰到垃圾如何分选和如何利用的难题。过去采用风选或者水选,要选出七类垃圾实属不易。还有,因为分选不彻底,

  利用也成问题,而且成功的案例不多,后来就逐渐淡出市场,垃圾焚烧就占据了主流的地位。

  一方面垃圾处理技术落后,跟不上垃圾产生和处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垃圾不间断地积累,造形成垃圾围城,酿成垃圾危机。过去我国有关部门做了许多工作,例如:2011年国务院批转16部委《关于逐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以 下简称《意见》)要求:“提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加大对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研发的支持力

  度,加快国家级和区域性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探讨研究中心建设,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基础性技术探讨研究,重点突破清洁焚烧、二噁英控制、飞灰无害化处置、填埋气收集利用、渗沥液处理、臭气控制、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治理等关键性技术,鼓励地方采用低碳技术处理生活垃圾。重点支持生活垃圾生物质燃气利用成套技术装备和大型生活垃圾焚烧设备研发,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装备自化。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带动市场需求,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装备自主化。”2014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作为“燃料及原材料替代类技术”列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支持垃圾焚烧。虽然受到反烧者

  2015 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状况评估》(以下简称《评

  估报告》)报告。声称:“源头分类是垃圾减量的核心手段,以及到目前为止唯一正确的手段。并且源头分类没有不可克服的技术、资金和居民的素质问题”。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如何分选问题虽“可以克服”,但不知道何时、有谁能够克服?

  ⑵、面对二噁英国女皇向全人类公敌宣战研究之后发现:二噁英是由一个或两个氧原子结合两个被氯取代的苯环所组成可见它的生成一定要具有两个必要个必要的条件:有氯和苯环存在并且发生氧化反应。原生垃圾中存在大量的塑料,塑料中含有氯和苯环,焚烧是氧化反应

  就产生二噁英,所以,塑料是产生二噁英的罪魁祸首,为此应该女皇把塑料当作全人类的公敌,向全人类公敌宣战。

  面对二噁英,国外也束手无策。于是大量塑料垃圾倾倒入海洋,构成对海洋的严重污染。

  垃圾是污染物,也是资源。早在 1998 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一项调查报告 中宣称:“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可以称为 21 世纪人类最主要的效率革命”。这是 人类为生存而寻找持续发展道路所一定要采取的步骤。

  1870 年世界首台垃圾焚烧炉在英国问世。经过不断的改进和革新,最后以马丁炉为代表的炉排炉技术臻于成熟,在世界上大力推广。第一代垃圾焚烧炉的特征

  以流化床垃圾焚烧炉为代表的第二代垃圾焚烧炉的特征是采用热解气化的燃烧方式,能有效抑制二噁英的生成,受到业界和专家们的好评,曾被认为是今后 的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但第二代垃圾焚烧炉并不能完全消灭二噁英。此外,每吨垃圾焚烧产生 4000-7000 立方米的废气,最令居民不能容忍的是储存垃圾的垃圾坑,垃圾腐烂产生渗滤液和臭气。

  于是大家期盼能有技术突破,实现不产生二噁英、不排放废气、没有渗滤液 和臭气的垃圾垃圾焚烧技术的诞生。北京正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式正先生根据二噁英的分子式,发现产生二噁英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个条件:即有氯和苯 环存在并且发生氧化反应。据此,提出垃圾焚烧不产生二噁英的理论:尽管二噁英的生成很复杂,但只要控制垃圾的焚烧过程,不具备产生二噁英的任一必要条件就不会产生二噁英。

  于是,提出垃圾焚烧的新工艺,即把垃圾焚烧工艺分为两个阶段:原生垃圾有氯和苯环存在,就必需让垃圾干馏、分解。所谓“干馏”,就是固体有机物在隔

  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的化学反应过程,例如木材干馏生成木炭。干馏生成可燃气体(干馏煤气),焦油和碳化物固体残渣。在隔绝空气状态下垃圾干馏、分解,没有氧的存在、不发生氧化反应就不产生二噁英。然后再烧干馏产生的干馏煤气或 碳化物残渣,苯环已经分解、氯也随着燃气跑了,燃烧碳化物当然不会产生二噁英!

  实现了垃圾焚烧不产生二噁英的理想!根据他们第二代垃圾干馏气化炉中试的结果,把产生的燃气用于烧砖,烧砖后废气排放经中科院实测的二噁英平均值为 0.028ng/m3 ,远低于日本和欧盟0.1-0.2ng/m3 的排放标准。证实:垃圾干馏能够不产生二噁英和关于不产生二噁英理论是正确的。这是垃圾焚烧技术的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而开创了垃圾焚烧不产生二噁英的新时代。

  余式正先生从 2005 年就把干馏技术用于垃圾焚烧。当时正是深圳首次引进国外炉排炉,由于我国垃圾含水量大,炉排炉确实烧不起来,业界大呼“国外技术 水土不服”。其实是炉排炉设计有缺陷、如图 6 干燥段缺少加热热源所致。

  为此,余式正先生提出垃圾干馏的模型:既然垃圾烧不起来,就把垃圾摞起来、不透气,和空气隔绝起来,外面加热垃圾发生干馏分解,燃气从垃圾逸出到外部燃烧,

  2009 年国际二噁英大会在北京召开,垃圾焚烧产生二噁英的问题引起格外的重视。北京正仁科技有限公司在福建大田进行中间试验,目标是不产生二噁英。

  由于时间紧迫不得不照抄两段式的结构和工艺。结果二噁英排放的实测值, 仅为 0.028 ng/m3,远低于日本和欧盟 0.1-0.2ng/m3 的国家排放标准,超额完成 16 部委提出的要求。

  ⑶、第三代垃圾干馏焚烧炉克服第二代干馏炉的不足第二代垃圾干馏焚烧炉虽然解决了不产生二噁英的问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处理效率低,原设计日处理 100 吨实际只有 20 吨,所以恢复第一代干馏炉的负压燃烧。又如原来是圆形截面,带着大灰盘不利于大型化,就改成第一代长方形截面,便于单元组合,实现大型化等等。全力寻找解决有一定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经过改进后申报了发明专利:ZL 8.8。 干馏焚烧炉自上而下分成干燥段、干馏段、还原段、燃烧段和灰渣段。垃圾从进料喉入炉以后,先进行干燥,然后下降到干馏段进行分解,干馏后的碳化物缺少热源加热残渣,下降到燃烧段接触空气燃烧,碳化物燃烧产生的高温把尚未燃烧的碳化物加热到高温状态,成为还原剂。当燃烧产生的 CO2 经过时就被还原成熱煤气 CO, 通过中心及周围的燃气室上升,为垃圾干燥和干馏提供热量。

  干燥段的原生垃圾受到上升的熱煤气加热以后,垃圾中的水分蒸发化成水蒸汽,就把夹杂在垃圾缝隙中的空气赶走并取而代之;再下降到接近干馏段时,垃圾干馏产生的干馏煤气又驱赶并取代了水蒸汽,使原生垃圾到达干馏段时没有水蒸汽、处于充满燃气的还原气氛之中,保证原生垃圾确实在没有氧的状态下进行 干馏、分解,不发生氧化反应,就不产生二噁英;然后再烧燃气或碳化物,没有配合垃圾分类、确保可燃垃圾用于焚烧。避免不可燃垃圾入炉焚烧带走热量、也减少垃圾焚烧的灰渣;增加垃圾的热值,提高发电量,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是垃圾分类后续处理的最佳组合。

  第二代垃圾焚烧炉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采用热解-气化焚烧方式,二噁英的排放显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灭。本发明独辟蹊径,利用干馏-焚烧技术,把焚烧过程 分成两个阶段,垃圾焚烧看似不可避免产生二噁英变成现实,解决了以往第一代、第二代垃圾焚烧炉没能解决的问题,成了与过去的垃圾焚烧技术的分水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试验说本发明开创了第三代垃圾焚烧技术。

  以往每吨垃圾焚烧产生 4000-7000M3 的废气,似乎天经地义。本发明把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还原成 CO 收集利用,开创垃圾焚烧不排放废气的先河,再创第三代垃圾焚烧技术的新特征,具有区别于过去垃圾焚烧技术的划时代的意义。

  以往垃圾焚烧,无论是第一代的炉排炉还是第二代的流化床垃圾焚烧炉,都不能封炉,所以要庞大的垃圾坑储存 7-30 天的垃圾备用。垃圾在储存期间腐烂, 产生渗滤液,散发阵阵臭气,令群众所不能忍受,也招群众反对。

  本发明可以封炉几天不灭,因此垃圾无需储存,可以日产日清,无需垃圾坑储存垃圾,就不产生渗滤液和臭气,开启第三代垃圾焚烧炉不产生渗滤液和臭气的新时代。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垃圾处理从来都是公益事业。首先它的性质是为公众服务的,垃圾处理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政府和公众有付费购买服务的义务;其次,过去每吨垃圾的处理成本通常要 200 元,发电除自用后可售电约 200KWH,入不敷出,不补贴垃圾处理企业就没办法生存,只好倒闭。

  本发明因为不产生二噁英、所以无需废气和飞灰处理、无需 3T+E、无需余热锅炉、无需渗滤液和臭气处理。初步核算,投资可节省 80%,每吨垃圾的处理成本大约只 60 元。

  以往垃圾焚烧采用余热锅炉和蒸汽轮机发电,效率不超过 20%。发改委规定每吨垃圾的发电量不超过 280KWH。本发明用燃气轮机 IGCC 发电,发电效率达 45%。

  据此发电量超过 600KWH。加上垃圾分类处理可燃垃圾,热值应可提高 50%,发电量将超过 900KWH,即使不补贴、每度电按 0.5 元计算,也有 400 元的利润,卖给企业按工业用电每度 1 元钱计算效益翻翻,垃圾处理可望告别公益事业。

  以往的垃圾焚烧厂占地面积太大,而且有二次污染,受群众反对和拒绝,焚烧厂的选址困难;好不容易找到一处地址就恨不得规模搞大,省得另再选址。垃圾焚烧厂规模过大,将大幅度提升垃圾的垃圾运输的成本。

  本发明占地面积能节约 90%,又不产生二噁英和臭气,没有选址的问题,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最佳的规模建厂。又可创了垃圾焚烧的新时代。

  综合以上创新,垃圾干馏焚烧炉有资格称之为第三代垃圾焚烧炉,开创垃圾焚烧技术崭新的时代,造福世界人民。

  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有污染、成本高;在我国还造成人畜争食;欧洲瑞典、德国等利用非粮生物质生产沼气,

  ,碳是可贵的资源,还没有为我们所用就变成温室气体,是不可容忍的资源浪费,所以都不可取。

  生物质来自植物吸收 C02,燃烧后又回到 C02,实现保持温室气体零增长和碳中和。垃圾干馏焚烧炉能够把垃圾变成燃气,当然能够把生物质变成燃气发电。本发明可为碳达峰和碳中和做出贡献。

  必需指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不可能完全不用化石能源。因为我国燃煤资源丰富,过去我国的能源 70%是燃煤,不用燃煤既是能源的极大浪费,又是加大我们企业和群众的负担。其实我们的农作物、森林等等植物的生长吸收大量的温室气体,可以和燃料燃烧的温升气体“中和”。关键是燃煤的高效、清洁利用,一般会用煤制气技术。

  为此国外用煤制天然气。却是气有以下方法:实践表明,是一种高耗水、高污染、高温室气体排放、高能耗、高成本的技术,得不偿失。

  利用气流床制气发电。一方面需要高温、高压,技术存在问题;另一方面需要纯氧成本高;而所得的煤气热值不高,在发电行业中没有竞争优势。

  本发明借鉴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工艺,解决了提高炉子效率和大型化的问题,可望为煤制气发挥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苏ICP备16067675号-1